近期疱疹性咽峡炎多发
做好防护是关键!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流行情况如何?
有什么症状和特点?
如何预防和护理?
一起来了解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
广州市海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医师周莹介绍,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儿童为主的急性上呼吸道疾病,春夏季节是流行季,目前广州市已到了流行高峰期,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以及疱疹液及被其污染的手、玩具、床上用品等而发生感染。
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免疫力低下的成人(如产后妈妈)也可感染。
每年4-7月是高发季节。
主要病程:
潜伏期(3-5天):可无任何症状,但病毒会在体内大量复制。
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可达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溃疡期(3-4天):低烧或退烧,水疱破溃形成为浅溃疡,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现象。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注意患儿体温变化,防止高热惊厥。患儿体温超过39℃时,应服用退烧药,或通过冷湿敷法、温水擦浴法进行降温。
热水会加剧患儿口腔疼痛,鼓励多喝凉水,可多次少量喝水。
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味道要清淡,温度偏凉一点。
患病期间尽量避免外出,暂不与其他儿童接触。
密切关注患儿的精神状态,若出现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
定期对孩子的餐具、衣物、玩具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做好家里卫生清洁工作。
该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等密闭公共场所。
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相同之处:
两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且二者病毒间有许多重叠,导致症状与传播非常相似。二者口腔的咽部和软腭都会长疱疹,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咽痛。
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