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搜索
查看: 808|回复: 0

[本地动态] 新会一男子食野生蘑菇中毒,被紧急送院!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0 15: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新会区中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位食用了野生蘑菇后出现呕吐、腹泻、全身乏力等食物中毒症状的患者。经过多学科联合救治,患者转危为安,已康复出院。



原来,患者谈先生在果围务农时,发现有大量野生蘑菇,于是摘采了约2斤煮食,谁知道,在食后1小时就开始出现了频繁的呕吐、腹泻、乏力等症状。家人得知后,立即把谈先生送到新会区中医院救治。急诊科接诊医生立即开通急救绿色通道,联合检验科、肾内科为患者加快进行血液生化分析,急诊血液灌流治疗……经多科室的联合抢救,谈先生的不适症状渐渐开始好转了……


微信图片_20231020190302.png

黄雄亮主任医师主持急诊血液灌流治疗

185745jmatakilldgylipy.jpeg

多科联合救治



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形态学鉴定,确定谈先生食用的是“铅绿褶菇”,属于毒蘑菇的一种,常引起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



185745zp5dsqpabbuk2fa4.png

185745zdbu0o9k05nu3mp3.png

谈先生采摘的毒蘑菇

结合今次中毒事件,为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对蘑菇类中毒的救治水平,在蘑菇中毒高发期前,区中医院预防保健科组织急诊科、内科一区等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切实提升毒蘑菇中毒的救治水平。


185745gnkv3vvhiiw3w3wc.jpeg

185746htg8zgx6rmgrzpzx.png

医生提醒

不是所有的毒蘑菇都是“红伞伞、白杆杆”,野外的蘑菇不要采!
毒蘑菇又称毒蕈、毒菌等,是指食用后能造成人毒性反应的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其中大部分属于担子菌,少数属于子囊菌。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毒蘑菇约有1000种。据统计,广东省内已报道的毒蕈有200多种,其中致命的有十余种,引起中毒事件最多的是铅绿褶菇,而导致中毒死亡最多的是致命白毒伞(致命鹅膏)。毒蕈的外观与可食野生蕈菌极其相似, 在野外杂生情况下极难分辩。 


185746o2d4xdezpvdkdx29.jpeg

185746pmk34ay7ks3e6ea3.jpeg

致命白毒伞(左图)、铅绿褶菇(右图)

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

胃肠炎型。中毒潜伏期较短,大多数在食后 10 分钟至 3 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常伴头昏、头痛、全身乏力。

神经精神型。潜伏期较短,一般在食后 10 分钟至 6 小时内发病。主要表现为大汗、发热、流涎、流泪、发冷、心跳减 慢、血压降低、呼吸急促、瞳孔缩小,视物模糊。严重者谵妄、 抽搐、昏迷或木僵,可因呼吸抑制而死亡,部分病人伴有胃肠炎症状。部分毒蕈毒素可产生致幻作用,有些牛肝菌类毒菌引起“小人国幻视症”。

溶血型。潜伏期较长,一般在食后 6 至 12 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头痛,排酱油样尿、血红蛋白尿、腰痛、可伴畏寒发热,急性贫血、黄疸、肝脾肿大。重者溶血后引起急性 肾损伤,少尿、无尿,出现肾衰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肝损害型。鹅膏毒肽、鬼笔毒肽和毒伞毒肽三大类致病性环肽类毒素,直接作用于肝脏细胞内质网、细胞核,导致细胞变 性、水肿、坏死,临床表现为急性中毒性肝病。重者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可高达 90—100%。

肾损伤型。 潜伏期较长,一般在食后 8 至 12 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可伴有头昏、头痛、全身乏力。突出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脱水程度不一致,生化检查提示肾功能 损害,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横纹肌溶解型。潜伏期多为食后 1 至 3 小时,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消化道症状,突出表现为疲劳、四肢乏力、肌肉酸痛、 腰背及肢体疼痛,可有胸闷、心悸,尿色变深,茶色或红色尿。严重者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光过敏性皮炎型。潜伏期长,一般在食后 1 至 2 天。由含卟啉类等光敏性毒素的毒蕈所致。毒素经消化道吸收后,患者出现日光敏感性增高,日光照射部位出现皮炎,红肿、烧灼感及针刺痛感,部分病人出现轻度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185747j9zmlyavs9auwg3l.jpeg



对野生蘑菇要“三不”


一、不采摘
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而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我们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二、不购买
请勿在路边摊贩随便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也不要购买野生蘑菇,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购买。

三、不食用
家庭不要食用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毒蘑菇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毒蘑菇识别困难、中毒后果严重,杜绝食用毒蘑菇是毒蘑菇中毒防控的关键。

一、预防为主,加强科普宣传
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对各地特有的毒蘑菇种类开展科普宣传。群众知晓毒蘑菇危害的严重性,相信科学知识,做到不采食野生蘑菇;不购买来源不明、辨识不清种类的野生蘑菇;不食用混杂的野生蘑菇等。

二、监管部门加强管理
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管理措施,指导、监督销售环节特别是农贸市场、流动摊贩等售卖的野生蘑菇,发现种类不明、来源不清、疑似有毒的野生蘑菇应及时禁止销售并收缴销毁,以最大限度降低市售野生蘑菇的中毒风险。

三、进食疑似毒蘑菇,及时就医
如发现疑似毒蘑菇中毒,患者应及时就医。医院应及时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中毒事件的处置和病人救治。


来源:新会中医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江门汇声汇色 ( 粤ICP备15082236号 )

GMT+8, 2024-6-2 09:06 , Processed in 0.13169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